對中國地板產業來說,“中國制造”要想實現“中國創造”和“中國經典”的大升級,必須要有一種“中式內核”、“中國元素”來驅動,完成一次對盲目西化和過度崇洋媚外洋傾向的一種文化的反撥。不過,有一個事實,令那些有心走中式設計路線的地板企業備受煎熬,那就是在本地、省內、甚至放眼國內,沒有多少高水準、高品位、高品質中式設計機構。 地板產業的中式設計在這種西風東漸的趨勢里,生存狀態到底如何?中式復興何時到來?
美學軸心
每個時代都有一個美學軸心,中式設計同樣存在一個藝術主流。近幾個世紀,西式風潮漸漸成為主導世界藝術設計領域的主旋律。而在15世紀以前,中國作為天朝上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元素”是這一漫長時期全球頂禮膜拜的對象。中國的瓷器、絲綢、家具、建筑是西方藝術家們模仿的對象與創造的靈感。
如果說西方文明盛行的是幾百年的話,那么“中國潮”鼎盛的是上千年。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曾對中國有過的美麗的描述,種種神奇設計讓他嘆為觀止。
中式設計涉及眾多形而上的東西,很難量化把握,設計界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一件旗袍,有人穿上就顯雍容華貴,有人穿著也顯端莊清雅,同樣有人穿了會俗相畢露。”中式元素的應用好壞純粹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式設計非常核心的一點是“要有中國味”。中國味是秦漢氣概、魏晉氣度、唐宋氣象、大明氣韻的凝聚,是我們童年記憶中的一闕熟悉的光景。可以是故鄉老屋的門楣屋檐,可以是逢年過節張貼的年畫對聯,也可以是中堂懸掛的水墨山水。一串中國節,一張剪紙畫、一塊鎮尺、一端硯石,這些簡簡單單的中式元素,便構成了中式設計的輪廓。中式設計是根植于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很古老但很親切,很平淡卻很有韻味。
失落的中式
當下很多人時常會面臨這樣的煩惱:家里長輩做壽,親朋好友會贈送一些傳統書畫,裝裱起來,卻不知道何處安放。從城市的摩天大廈到鄉間的精致小屋,滿城盡吹歐美風。古老的庭院,尋常的巷陌,已無處可覓。一卷詩經,一軸古畫,一部二十四史,置放家里,顯得格格不入,*后只能束之高閣。
傳統古典的賞玩之物,在現代居室竟然無容身之地。我們不禁要問,中式到底什么了?
新世紀**個十年,中國經濟發展世界矚目,成為增長*快的國家之一、全球*核心的經濟圈之一、擁有這個星球上*堅挺的貨幣之一。在眾多榮譽的背后,我們強的只是硬件,真正軟實力話語權還在低俗徘徊。
時下盛行的室內設計,除了強勁的歐美風外,宣揚中式設計品牌的,很多時候只是披著一張中式風格的畫皮,只會簡單地抄襲拓寫一些中式古典元素,缺少一些深蘊于內的精髓。無論是設計理念、色彩搭配、材料選取,都很“歐式”,很難體現出“中國設計”的品味。
中式設計的缺失,不僅是地板從業者遇到的困惑,也是所有愛好傳統文化的國人的遺憾。很多有想法的地板品牌*常碰到的困惑在于,他們真正想要的中式設計不是簡單的物質堆砌和符號疊加,而是原滋原味內斂的典雅:它們或是能表現久遠時光的眷戀,或是映射出幽然的古典情懷,抑或是崇尚東方文化的特有韻味。他們推出的紅木,作為中國*具代表性的國萃藝術之一,外延和內涵都非常重要,一個家具要融入到合適的情境中,才能有精神。
或許,眼下失落的,并不僅僅是中式設計,還有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淡漠和遠離。
崛起之路
中式設計的復興,首要條件是要有擁躉粉絲的關注。隨著國人民族自信心的回歸,對中式的需要也在上升,中式設計迎來*好的時代。這個條件已完全滿足。
中式設計復興的**個條件,是要有肥沃的土壤,要有深厚底蘊的支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什么樣的藝術土壤孕育什么樣的藝術奇萉。經過千年時光淘洗,沉淀下來的中式元素,如同珍珠般奪目耀人,恒久經典。無論是“天人合一”與天地共往來的設計思想,還是“一山一水**下,一花一木一春秋”設計理念,中式設計從來不匱乏設計營養,數千年積淀下來的古典精華,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中式設計復興的第三個條件,是要有一批**設計師的參與,共同發出復興**。慢慢地有一大批中式優良設計師聚集在中式大纛下,探索在路上了。我們要做就是為他們鼓與呼。
在西方設計界流傳著這么一個觀點:“沒有中國元素,就沒有貴氣”。古老而神秘的中式設計,有著一股強大的力量,帶給我們恬靜清寂,撞擊我們心靈深處*刻骨銘心的情結,這是中式設計的強勢回歸的*大憑借,也是中式設計復興敢于發表**的信心來源。
滿天星斗缺明月,風云再起中國風。中式設計復興在當下,崛起在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潮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