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玻璃基板項目****** 延伸產業鏈條
12年前,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這個單一科研設計院所年收入還只有5000萬元,如今已成功向科技型企業集團華麗轉身。近日,記者走進該院日熔化量150噸的電子信息顯示超薄基板項目建設工地,一窺其發展之路。
搭建平臺,自主**“點石成金”
“同樣是以石英砂為原料,一塊0.33毫米厚的玻璃基板原料成本是3毫米超白玻璃的十分之一,價格卻是其十倍以上。一項技術**帶來的高附加值,簡直是‘點石成金’。 ”章榕一語道破近年來蚌埠玻璃設計院發展壯大的秘訣——自主**。
2009年,國家科技部批準蚌埠玻璃院建設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該院充分發揮這個平臺的作用,建設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基地,培養和引進了一批包括國家“千人計劃”在內的科技**帶頭人。此外,該院正在建設玻璃工業節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薄膜太陽能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玻璃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13個省部級以上**平臺。
2011年,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捷報頻傳——“太陽能電池用微鐵高透過率玻璃成套技術及產業化開發”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隨后又相繼承擔國家“863”計劃“空心玻璃微珠技術與生產工藝”項目、“973”計劃“電子信息用高堿鋁硅酸鹽浮法玻璃熔制基礎研究”項目。 11月,兩項科研成果分獲我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今年4月,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申報的25兆瓦金太陽工程示范項目,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占到此次我省獲批總裝機容量的近四分之一。
去年,該院新增授權**100多項,其中發明**10項。章榕表示,此次超薄浮法玻璃基板項目除切割環節外,全部采用自主研發技術設備。
填補空白,延伸“鏈條”降本增效
5月23日,蚌埠市龍子湖區工業園中建材電子信息顯示超薄基板項目建設工地內,一座投資8億元、占地近200畝的工廠初見雛形。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志銘告訴記者,再過一個月,這里的廠房主體工程將基本完工,明年即可生產出*薄只有0.33毫米的超薄玻璃基板,“也就是兩三張白紙的厚度。 ”
超薄玻璃基板是觸摸屏*基本的組件。技術上的寡頭壟斷使玻璃基板成為電子觸摸產品上游材料中的賣方市場產品,尤其是0.55毫米以下的**產品,國內企業仍處于空白階段。
2010年,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決定利用自身的技術儲備,向超薄玻璃生產進軍,計劃新建2條日熔化量150噸的電子信息顯示超薄基板生產線和后續加工生產線。目前,正在建設的便是其中一條。項目經理章榕告訴記者:“兩條生產線年產超薄玻璃3000萬至4000萬平方米,將大大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保守估計年產值可達14億元。 ”
“超薄玻璃基板項目的重要意義并不止于此,它更是集團加速吸引上下游產業聚集,形成完整的信息顯示產業鏈,實現降本增效的重要一步。”李志銘表示。目前,研究院下屬的蚌埠華益公司已成為全球ITO導電膜玻璃*大的研發生產基地,正是超薄玻璃基板的下游環節。該公司又向產業鏈下方延伸,開發出國內**的電容式觸摸屏用導電膜玻璃與傳感器,今年4月,公開募集近6億資金準備進行商業化生產。未來,一個國內**的信息顯示產業基地或將在蚌埠崛起。
政府扶持,優化環境加速崛起
行業風云變幻,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卻是風景這邊獨好。站在超薄玻璃基板項目工地,記者環顧四周,項目的東南角是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的后方是******、滿足航空航天和深海探測需要的空心玻璃微珠生產車間;項目的東邊是國內首條薄膜太陽能電池用TCO導電膜玻璃生產線和全球生產量*大的高純電熔氧化鋯生產線;項目的西北方則是全球單體規模*大的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線。這里就是占地2000畝的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
“過去,我們是靠賣技術生存,雖然‘旱澇保收’,但難以做大做強。 ”李志銘介紹說,這幾年,設計院成果產業化的不斷加快,正是得益于當地政府的支持,在項目用地、基建審批、人才引進等多方面給予傾斜。憑借著強大的自主**和產業孵化能力,以及各級政府的支持,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在新興產業領域正在大顯身手。
【短評】走產業提升之路
去年以來,我國玻璃行業出現了供需矛盾突出、企業虧損嚴重的現象。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卻“風景獨好”。其成功訣竅,就在于借助合蕪蚌自主**綜合試驗區建設的東風,并取得一大批自主**成果,不斷實現產業化,推動了傳統玻璃工業的升級轉型。
堅持自主**,走產業提升之路,增強核心競爭力,這是企業防范市場風險、開拓發展空間的*有效途徑。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的經驗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