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進入”微利時代”,出路在于整合與**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鋼鐵行業凈利潤為負10.34億元,景氣指數亦顯示鋼鐵行業一季度**下行進入低谷期。對此,經濟日報社產經新聞部主任崔書文在今天下午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在線訪談”欄目時表示,鋼鐵行業一季度出現全行業虧損原因在于鐵礦石價格問題沒解決,他認為鋼鐵行業當前進入了“微利時代”,這幾乎是一種必然。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統計師潘建成表示贊同崔書文的觀點并認為,產能過剩和國家調控和不鼓勵出口的政策之間存在著矛盾,需要通過整合與**的方式來應對。鋼鐵行業屬于基礎原材料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的情況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目前,數據顯示,鋼鐵行業全行業處于虧損狀況,銷售利潤率幾乎為零。
崔書文認為,不管是從調研實踐結果來看,還是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鋼鐵行業進入了“微利時代”,而導致這種情況*主要的原因在于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和集中度太低,導致我國鋼鐵行業在國際鋼鐵市場上處于被動地位,尤其是鐵礦石價格方面沒了話語權。對此潘建成表示贊同崔書文的觀點。他指出,當前鋼鐵行業的確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導致銷售利潤很低,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鋼鐵企業競爭太激烈,另一方面原因就是鋼鐵行業一直以來對投資的依賴。而經濟增長對投資有依賴,投資對鋼鐵需求有依賴,因此形成這樣一個慣性。他表示,一旦遇到國家調控,尤其是對高耗能行業等重工業的調控,鋼鐵需求快速增長的勢頭就會得到遏制,而此前鋼鐵業產能擴充比較快的慣性在這樣的調控作用下就凸顯出了矛盾。此外,高耗能、高污染等特點導致鋼鐵行業不是國家鼓勵出口的行業,內需要調控,外需又受限制,整個行業的需求就被控制住了,這跟過快的產能擴張之間形成了較大的矛盾。談到怎樣應對這樣的局面,潘建成表示,首先是行業整合形成規模效應,其次是行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崔書文認為出現這樣情況除了受國際市場需求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之外,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鋼鐵行業原來的老問題、致命問題鐵礦石價格問題。一季度我國原材料價格上漲,處于高位狀態,而鋼鐵的價格是下跌的,因此虧損幾乎是一種必然。崔書文則表示,除了這些,調整產業結構亦是*主要的途徑,但是這要以提高集中度為前提條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兼并重組。崔書文進一步指出,“從整個產業來看,兼并重組的路還是很艱難的,因涉及地方利益的相關調整。”所以他認為,地方政府對一些產業的保護與期望,是鋼鐵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主要的障礙,想破除這個障礙還是比較難的。